安溪,居山近海,置县逾千年,境内巍巍戴云山脉绵延而至,与纵横交错的溪流河涧,形成云雾缭绕、雨水充沛、气候温润的微域气候。得益于这一奇特的生态环境,以及拥有千年茶史的丰厚积淀,还有像苏龙、魏荫、王士让等茶叶种制能手,乌龙茶铁观音在安溪县西坪镇横空出世。历经数代人努力,反复研究筛选,发明创制出乌龙茶“半发酵”制作技艺,培育了安溪铁观音这一茶中极品。 苏龙创艺乌龙茶 明成化年间(公元1465-1487年),在安溪县崇信里(今西坪镇)南山一带,住着一位退隐游猎将军,名叫“苏龙”,因长年上山打猎采茶,被烈日晒得黝黑,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“乌龙”(闽南语“苏龙”与“乌龙”谐音)。 有一天,苏龙背着茶箩和弓箭在后山采茶。过午时分,采完茶叶的苏龙忽见一只山獐,苏龙拔步紧追不放,被山獐引至石鼓坑,万金土坎,三斗子山洞,竹脚大邱田,最终捕获。扛回家中,天色已晚,将山獐绑在大门口石柱边。准备次日清晨,宰杀山獐,为老母亲治疗多年的头疼病。当晚,精疲力尽的苏龙,一觉睡到天蒙蒙亮,将箩里的茶叶停放了一个晚上,第二天清晨,苏龙才动手炒茶,这时奇迹出现——茶叶已经萎软,捧在手心有股奇异的香味,炒制后更是香气扑鼻。冲泡品尝,往日的苦涩之味尽除,香气更足,味更甘醇。苏龙非常高兴,连忙邀请近邻好友前来品尝,大家连声称赞:“好茶!”苏龙若有所悟,赶紧去看绑在大门口的山獐,竟然不见了。 此后,苏龙便依照此法进行制作,经过一次又一次试验,终于明白茶青在篓筐中经过抖动,叶缘频繁撞击,才会形成红边,有了红边所制作的茶叶才能形成天然花果香味。由此,苏龙摸索出一整套“半发酵”制茶技艺,并传授给乡亲。苏龙去世以后,乡民为了纪念他的贡献,寄托对他的思念,就把依其法所制的茶都叫作“乌龙茶”,并在南山上苏龙居住的地方建了一座小庙宇,塑其像供奉,庙为“乌龙将军庙”。 之后,苏龙发明的乌龙茶制作技术,迅速向邻近产茶县及台湾地区传播。清光绪年间,安溪乌龙茶就已传播至邻近的永春、南安、长泰、漳平、华安等地和闽北建瓯、武夷山等地,以及广东、台湾等茶区。解放后,江西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省(自治区)亦陆续引种。 观音托梦魏荫种 清雍正三年(1725年)前后,安溪崇信里南岩村邻村松林头(今西坪镇松岩村),有位制茶师傅,姓魏名荫,一生勤于种茶。他信奉观音,每日晨昏都要在观音佛座前点三炷香,敬奉三杯清茶,十分虔诚。一天夜里,魏荫做了个梦:自己荷锄出门,沿着林间小径来到一道山涧旁,周围古松耸立,水雾缭绕,一片迷蒙。恍惚间,他隐约看见水潭边石缝中长有一株茶树。正当他准备上前细看时,有个声音从上空飘来:“这是一棵茶树,念你虔诚,特赐予你。望你悉心培育,广为传播,造福人间。”魏荫好生奇怪,正欲探身采摘,忽传来一阵犬吠,把好梦扰醒。 次日清晨,魏荫循梦中途径寻觅,果然在观音仑“打石坑”小溪边的石隙间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茶树,只见其叶形椭圆,叶肉肥厚,嫩芽紫红,清翠欲滴,枝繁叶茂。魏荫将茶树压条繁殖,种在自家的茶田里并细心栽培,依照苏龙制茶技艺采制成茶,凡饮过此茶者,均赞不绝口。由于该茶苗是魏荫发现栽培的,人们都称之为“魏荫种”。 此后,魏荫繁殖出一批批茶苗即铁观音茶苗,送给茶农们栽种。不久,“魏荫种”便在安溪各地安家落户,并世代相传,香飘四海。 乾隆赐名铁观音 “铁观音”的得名与清代桐城派创始人方苞颇有渊源。方苞初入国子监游学京城时,安溪名儒李光地已是朝中内阁大学士。看到方苞文章后,李光地惊叹方苞是“韩(愈)欧(阳修)复出,北宋后未有”之才。受茶乡影响,李光地颇喜欢饮茶,时常邀约方苞等人至府邸品赏家乡安溪乌龙茶。茶水泡开,常有一股兰花香弥漫室内,幽静绵长,韵味无限,丝丝缕缕刻在方苞的记忆深处。 乾隆六年(1741年)秋天一个午后,方苞正伏案捧读《皇清文颖》,侍从呈报门外有位儒生求见,进来的便是李光地的同乡邑人王士让。王士让,康熙二十六年(1687年)生于安溪崇信里尧阳乡(今西坪镇南岩村),自幼苦读经书,却屡试不第。直到四年前,已届45岁才考中进士。此次依例奉召进京,前来拜谒方苞,并将随身携带的家乡茶叶赠送方苞。 方苞一见王士让拿出的茶叶便觉眼熟,知是昔日李光地府邸品赏过的安溪茶,但又与昔时所饮之茶略有不同。面前的茶叶更沉甸厚实,投入杯盏铿锵有声,尚未注水,已有轻微的香气溢于杯外。次日,方苞入朝觐见乾隆皇帝,举荐王士让,并把此茶献给皇帝。乾隆发现此茶绿叶赤边、条索密实,命人注水,一启杯盖,芳香扑鼻而来;轻饮一口,则齿颊留香,心醉神怡。心下大异,便传来王士让详询此茶来历。王士让细细讲述了“观音托梦”和安溪茶繁育传播的故事。 王士让一番奏禀,让乾隆也暗暗称奇,细细观察掂量,感觉此茶乌润茁实,粒沉似铁,味香形美,犹如观音,又有魏荫“观音托梦”一说,因而赐名“铁观音”。王士让一听,赶紧跪谢。自此,铁观音声名遍传天下。 (县茶管委办公室整理)
|